欢迎光临配音_配音网_专业配音_配音公司_网络配音_配音网站-众声传媒!

网站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录《牛虻》的一个重要作用,用配音的方式进修台词
发布时间:2023-04-21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文精装版《牛虻》将于近期出版,随书附赠的有声剧由上影演员剧团录制。达式常不仅在其中担任旁白、饰演蒙泰里尼神父,还担任导演。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一门心思扑在录制上,为了作品能以最好的面貌呈现给听众。
 
1940年出生的达式常已经年过八旬,如今依然腰板挺直,潇洒不减当年。
 
“人上了年纪,不能不服老。”达式常坦言,如今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自己去剧组拍戏。前不久,某位导演请达式常在他的新剧里客串一个角色。尽管只是几天时间,他想了想,担心拖累摄制进度,婉拒了。前几年,达式常还会登台参加朗诵表演,如今也担心记忆力跟不上,站在舞台上不能做到全脱稿,会辜负观众的信任。
 
到了这个年纪,原本该安享晚年生活,但从去年开始,只要没事,达式常都会雷打不动地来武康路上的上影演员剧团“上班”,用心打磨他的有声剧。“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从小学读到大学,一路都是靠助学金。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真正由党和国家培养的电影演员,如今越到老,越有一种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心,总想着还能再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达式常能开启新事业,和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有莫大的关系。
 
有一次,佟瑞欣到达式常家长谈,聊起声音、台词对演员的重要性,都觉得做好剧团的工作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几年前,上影演员剧团在佟瑞欣的带领下推出“声影”系列沙龙,从在舞台上诵读戏剧大师名篇经典,到去巴金、宋庆龄等名人故居举办形式多样的经典作品朗读会,再到如今录制经典作品有声剧,剧团老艺术家们找到了更舒适的表演舞台。这也让达式常倍感欣慰:“他真心为大家服务,肯为剧团当家做事。我也想帮助他,让剧团更好地走下去。”
 
达式常通常早上9点出门,10点来到剧团开始忙活。他的“办公室”就在剧团阁楼改造的录音棚里。没有电梯,他自己跑上四楼。阁楼面积不大,要关上屋顶的老虎窗,需要从一米高的房梁下弯腰过去。夏天,棚里不能开空调,进去待一会儿就又热又闷,但达式常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坐在话筒前,达式常安静而专注地进入声音构建的世界里,享受用语言表演塑造角色的过程。如果录得比较顺利,他会在晚饭前下班回家,如果正录到裉节儿上,他会跟其他工作人员说:“你们先走,我加会儿班。”
 
“明天我再过来录一遍”
 
录音棚里,高脚椅背上放了个靠垫,那是达式常的“专座”。调音台的桌子上,一本《牛虻》页面已经翻得卷边。发现记者的惊讶,一边的工作人员说:“达老师那本才叫彻底翻烂了。”
 
年轻时,达式常就喜欢看《牛虻》的电影和小说。如今,他用声音表达对人物的理解。他觉得这种创作方式很有趣,而且,在自己的棚里录制,读错了能立刻修改,录完了觉得哪里不满意,还能随时返工,能有机会不断精益求精。
 
达式常很容易和人物共情。在上影演员剧团和巴金故居联合举办的“今天是您的生日——巴金、萧珊作品朗读会”上,他在音乐家孔祥东的钢琴伴奏下诵读了巴老怀念夫人的《再忆萧珊》。如今和记者缓缓讲述那篇文章中的内容,仍禁不住眼圈泛红。录制《牛虻》时,他也常常沉浸在作品里,演绎到动情处,泪流满面。
 
在上影演员剧团的会议室里,达式常打开手机,给记者听《牛虻》有声剧的片段。“无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他低沉而柔软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来,像是微风吹过一片刚刚熟了的麦子,又或是刚启封的陈酿。这不是那种华丽如天鹅绒或是腻人如甜酒般的声音,那一丝丝锋芒和穿透言辞的浓烈情感,更能引人回味。
 
在这个声音构建的世界里,达式常时而是洞若观火的说书人,演播作品的旁白,时而是内心痛苦纠结的蒙泰里尼神父。和通常的有声书主播不同,达式常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融入旁白演播中,他的朗读充满了情感色彩,会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调整语调,有时欢快,有时悲悯或是沉寂,和故事里的人物结成了情感共同体。
 
“演员要有激情,也要有分寸。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达式常想起曾担任过上影演员剧团团长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曾说,“分寸,是一个演员的试金石。”
 
有一场牛虻赴死前在监狱里和蒙泰里尼交锋的重头戏,也是父子间的诀别。在做后期时,达式常总觉得这场戏里的情感纠葛、立场冲突和声音中的“泪水”不够有层次和变化,尽管已经临近交稿阶段,但还想再打磨一下,他和剧团的录音员子萱说:“明天我再过来录一遍。”
 
用配音的方式进修台词
 
录《牛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领剧团演员一起“进修台词”。
 
整个上影演员剧团几乎都参与其中,达式常、佟瑞欣、王诗槐、于慧、崔杰、孙清、洪融、赵静、马冠英、薛国平、毕远晋、陈伟国、孟俊、周国宾、金晓燕、杨晨、吕洋、宗晓军、刘威、贺根启尔……年轻演员外出拍戏再忙,也要抽时间来录一两个角色,连行政人员也会客串“群杂”。
 
佟瑞欣感慨:“我们真的像又回到了学校。达老师和其他剧团前辈们的艺术功力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大家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也让年轻演员可以面对面看到、感受到上影的优秀传统。所有参加了《牛虻》录制的演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幸福。这种单纯的幸福感令人难忘。”
 
录制《牛虻》,他们都没有什么报酬,吃的是普通的盒饭,但都乐意参与其中。很多演员正是感动于达式常的表率,小小的录音棚成了剧团演员业务学习和交流的纽带,也凝聚着大家的心。
 
用配音的方式来“进修”台词表演,是达式常的经验所得。
 
当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在为外国电影配音时,常来上影演员剧团借调演员帮忙,达式常就曾去录过好几个角色。尽管当时他已经是银幕上的男主角,到了录音棚里有时还要配龙套。即便是只有几句词的角色,他也觉得收获很大。“配译制片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不仅可以向外国电影学习、向外国艺术家学习,也能向中国的艺术家学习。”
 
达式常十分佩服剧团前辈艺术家如孙道临、卫禹平、程之、林彬等人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孙道临为电影《哈姆雷特》配的哈姆雷特是几代演员学习的榜样。卫禹平在电影《伟大的公民》中配的沙霍夫同样让达式常印象深刻。在1955年的电影《牛虻》中,卫禹平也为牛虻配音,“牛虻一直活在我们这代人心中,背后有卫禹平先生很大的贡献。”达式常觉得,语言创作对演员太重要了,“花时间打磨有声作品,希望能继承他们钻研语言艺术的传统,也是在鼓励自己向前辈靠拢。”
 
这次录有声剧《牛虻》,剧团演员一起进修台词的梦想终于实现。
 
达式常作为牵头人,也是第一次做有声剧导演,从剧本、选角、演员台词一直到后期制作,都需要他来把控。好在剧团有上译这样强大的技术顾问。“非常感谢上译在音效技术上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厂长刘风还特别安排一位专业录音师来全程指导我们年轻的录音员,这对保障作品顺利完成给了很大帮助。”达式常说。
 
在《牛虻》中,佟瑞欣为男主角牛虻配音。
 
早在录音棚修好后,佟瑞欣和达式常就为读哪部作品商量。正巧,佟瑞欣受邀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版话剧《牛虻》中出演牛虻一角,这是他年轻时就梦寐以求的角色,他的床边也一直放着一本《牛虻》。于是,两人决定索性先读《牛虻》。佟瑞欣借录制提前进入角色,在和达式常对戏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男主角定了,其他演员如何安排?
 
在选角上,达式常有自己的考量。他想起大学里排毕业大戏《第十二夜》时,老师宣布角色分配名单,竟然让他在其中饰演小丑。“我当时有点愣住了。我比较少年老成,和角色气质完全不符。”不过,他很快明白了老师的苦心。小丑作为一个擅长讨贵族喜欢的小人物,需要语言、形体、音乐等各种才能齐备,对演员要求很高。在学校里,达式常各门成绩优秀,老师没有让他演公爵这样轻松的角色,而是演小丑,正是希望他能在人物塑造上有所突破。最终,这一角色也让他受益匪浅。
 
在《牛虻》中,有一位吉卜赛老太婆,戏不多,但很难演绎。达式常想到了擅长“大青衣”的著名演员赵静。“演员不能限制戏路,也许她可以试试。”他特地给赵静打了个电话:“我想请你在《牛虻》中为一位吉卜赛老太婆配音,她是一个低级、庸俗,甚至有些下流的人。我想请你挑战一次,用语言来塑造一个你从来没有演过的角色。”
 
这个角色安排让赵静颇感意外。一开始,达式常没把握一定能说服她。过了好几天后,他突然收到一条录音文件,是赵静发来的,打开来听,正是她录好的吉卜赛老太婆。她压低了声线,声音干瘪、苍老,语气粗俗,甚至带一点方言的咬字发音,和她以前的角色形象差别很大——这种说到做到、自己跟自己较劲儿的精神,也是上影演员剧团一脉相承的。
 
让听众真切感受到“哭”
 
崔杰在《牛虻》中为打算在军事法庭上处死牛虻的上校配音。拿到剧本后,他先在家里把台词念给妻子听,夫妇俩一起琢磨人物性格,等进棚时,已经胸有成竹。他对作品的认真让达式常感动。“崔杰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还做过节目主持人。他语言功底这么好,对这一角色都不掉以轻心。”
 
一开始,崔杰想模仿邱岳峰的声线来录这个角色。邱岳峰也是达式常非常敬佩的配音艺术家,他在《简·爱》中为罗切斯特配音,至今是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不过,达式常并不建议崔杰模仿邱岳峰,“这样做是很有趣,但你模仿得越像,听众就越容易在意你的模仿,忘记了你要塑造的人物。用自己的声音来录,才能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
 
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创作讨论,崔杰只录了一两遍便达到了理想效果。
 
在《牛虻》中,很多演员都是录一两遍就通过。演员徐阜有一句台词有问题,剧团通知他来补录一下,他很快回复:“好的,我一定来。不要说一句台词,半句我都要来改。”
 
“有什么意见尽管说。如果不满意,我再来录。”这是达式常在录音棚里“上班”时听到的最多的话。
 
第一次在有声剧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孙清,常常不请自来地到剧团“加班”。一开始,她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找不到人物状态。达式常和她详细拆解人物:“琼玛出场时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但十几年后的她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革命者。你要从声音中体现出人物的年龄变化,也要把握她在革命队伍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状态,尤其是面对年轻革命者时的那种分寸感。”找到状态后,孙清主动要求重新录制,她的演绎越到后期越为精彩,在少女琼玛和亚瑟的感情处理上也颇为细腻动人。
 
马冠英为爱慕着琼玛的玛梯尼配音。他的台词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道尽复杂的人物情感关系,用声音中的激情打动观众。金晓燕配的则是敢爱敢恨的吉卜赛女郎——那位牛虻的情人。金晓燕用独特的声线把她热辣火爆的性格勾勒得活灵活现。
 
其他演员如此努力,这位总导演也一点没放松自我要求。在《牛虻》中,当蒙泰里尼听到牛虻赴死的决心后,双手掩面,开始哭泣。“上帝啊,让我来承受这一切的罪孽吧!亚瑟,我的孩子,你要是不在了,我也不能活了……”这段台词是达式常反复琢磨后加上的。他觉得,原著作为小说可以留白,但有声剧需要建立起场景感,让听众能真切感受到“他在哭”。
 
“好作品,是没有止境的。”达式常感叹。
 
《牛虻》的工作时长难以估量,达式常形容,事情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往前磨。有时候,他会在剧团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按时交付作品。”今年2月,《牛虻》终于全部制作完毕,剧团办公室主任严琳把出版社编辑发来的评语告诉达式常——“就像耳朵吃了一档高级大餐”,他感到很欣慰。
 
站在话筒前录制有声剧,并不意味着从“台前”转移到“幕后”,达式常的舞台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好的演员,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是非常精彩的。”
 
他记得,舞蹈演员出身的杨丽坤在电影《五朵金花》中凭借出色演绎获得殊荣,但周恩来总理知道她在影片中是别人代配音时,对她提出了严格要求,希望她学好普通话。《阿诗玛》开拍时,周总理还打电话询问是不是杨丽坤自己对白。
 
如今,关于“影视演员是否要用原声”的话题再次引发人们热议,许多年轻演员也正是因为缺乏台词训练,或是在荧屏上“失声”,或是损害了角色的艺术魅力。
 
达式常觉得,用原声是演员的最基本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演员甚至只要出个形象就可以演戏。但我们要向前辈学习,不能低估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在录音棚里继续自己的表演事业并带领剧团演员参与其中,也是希望能够唤起更多年轻演员自发“进修”台词,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上影演员剧团成立于1953年9月4日,在今年迎来70周年,而今年也是《牛虻》中文版出版70周年。不久之后,读者就可以购买全新精装版的《牛虻》,扫描书上的二维码,欣赏剧团带来的这道声音大餐。
 
值得一提的是,《牛虻》没有为适应碎片化聆听而切断剧情节奏,一章的平均录制时长超过15分钟,最长一章超过50分钟。达式常希望大家能够真正静下来,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沉浸在声音构筑的文学世界里。
 
“接下来,我还会和团里的同事们继续录制更多有声剧,用我们的声音表演把好作品推荐给大家。也希望听众朋友能多提宝贵意见,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对我们今后的创作非常重要。”
众声传媒配音网www.cnpy.net)小编收集整理,配音热线:18008176548  咨询QQ:1003125585  1006125585 (注: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