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配音_配音网_专业配音_配音公司_网络配音_配音网站-众声传媒!

网站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配音:绝望的怀念还是重生的起点
发布时间:2019-11-29
《简·爱》《虎口脱险》《音乐之声》《尼罗河上的惨案》……记忆中的很多经典外国影片,演员们仿佛都能说一口漂亮的汉语,这些声音仿佛长在演员的身上,看到那些演员的形象,我们耳旁回响着的是那些熟悉的声音。在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一个长长的、令人怀想的故事。苏秀、毕克、乔榛、邱岳峰、尚华、童自荣、李梓、曹雷……他们用千锤百炼的声音制造着电影的别样传奇。  近年,配音在各个不同场合被人们提到。先是近来成为媒体焦点的画家陈丹青充满深情地在文章中回忆配音。而后,在2000年的《万象》上,严锋发表了《好音》,自此一纸风行。2003年,童自荣与丁建华的矛盾公开化,配音在沉寂很长时间以后成为人们的话题。此后,《艺术人生》对童自荣的采访更是让配音掀起了一个高潮。2005年8月,著名译制导演、配音艺术家苏秀的《我的配音生涯》出版,《北京青年报》、新浪网等连载,新一轮对配音的关注掀起。“配音”已经在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念活动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新闻事件。  但在这些关注的背后是目前的配音岌岌可危的局面。那么配音为什么会在那个年代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目前这样尴尬呢?它的将来又如何呢?这些年人们对配音的怀念是绝望的回忆还是配音重生的起点?  本站独家采访崔永元、陈丹青等名家,苏秀、狄菲菲等配音艺术大师,让我们来看看行外的名家和行内的元老怎么说。采访实录——崔永元,实话实说?  配音有它的价值在。虽然现在很多人看原版片,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原版片?中国的大多数观众并不具备完全看懂原版片的条件和能力;即便看得懂,译制片还是有生存空间:一来中国语言有自己的美感,二来译制片是对作品的又一种诠释,相当于在一个平台上听到另一种声音。比如说英国绅士应该怎样穿着,怎样一种声音,我们从前一直觉得,就是罗切斯特的穿着,就是邱岳峰的声音;再比如《哈姆雷特》那些台词的流行,完全是靠孙道临他们的诠释。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文学的乐趣。我自己的那本书,我写的时候觉得好玩儿,译成韩文后,一些韩国读者告诉我说看了很感动。他们会有感动?书里有“山不在高”,这个韩文怎么翻呢?翻译就用了一个“辣椒不怕小”,韩国人就理解啦。这只是最接近的一种替换,注入了其他文化的色彩,特别有趣。  为什么译制片会成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之一呢?就是那些艺术家确实是花了很大心血的,苏秀老师的书里也写到了。苏秀写他们怎么配戏、怎么琢磨台词,哎呀,跟我想像中的一模一样。搁到现在,他们这样认认真真的做法,简直是天方夜谭了。现在没人这样干活儿了,有些配音演员连对手戏都不看就上了。工业化生产的优劣都体现得很明显:高效,快,但你就别想有高质量。现在的译制片明显两层皮,不像那时候是浑然一体了,所以观众不爱看。现在哪一行都缺苏秀他们这样的工作态度,工作只不过是用来混饭的,对付着干,所以看这书特别感慨。苏老师写得还太谦虚,我一晚上看完,觉得,不过瘾!陈丹青,偏激的悼念?  译制片和配音是两个概念,这首先得分清楚。译制片一定是要死的,连电影的生存空间,自从有了录像带、DVD以后,都小了。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需要两大条件,一个是1949年以后严重的闭关锁国,那时候世界各国的电影交流情况和现在大不一样;二是在国门关着的时候,整个社会了解西方世界的欲望被压制到了极点,译制片打开了一个窗口,像《叶赛尼亚》啊,《悲惨世界》啊。而那一代配音演员,都是在那三十年里雕琢出来的,90年代以后国门打开,时代环境再不可逆转。配音,只要还有市场需要,也许还会存在,像日本的动漫的配音,但译制片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留下的只能是美好的记忆。那一代配音演员会死去,喜欢译制片的观众,就是我们这代人,也要死的,就只有成为过去了。但是苏秀他们应该高兴——有些艺术是有发展才高兴,有些是不发展才高兴。苏秀他们做的事情,是真正的空前绝后,而不是承前启后,没有人能达到了。他们多牛B啊,应该高兴、光荣地死去。苏秀,温婉的反驳  我恐怕不能“光荣地、高兴地死去”。我热爱这个事业,后继无人的话,再牛好像也高兴不起来。译制片是个独立的艺术品种,就像翻译文学作品。冰心自己能看原版小说,为什么她还说要看人家翻译的呢?我还知道不少人出国的时候,身边带着译制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的需求还是存在的。现在的问题是,译制片还能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那时候经常是一帮子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两句话的翻译,翻译甲译好了要给翻译乙看,导演还要看,一起琢磨。现在呢?狄菲菲,配音的未来?  我热爱这个事业,但是也必须客观看待它的未来和走向。时代在发展变化,很难要求或期待译制片再那么辉煌了,但配音这个行当、配音演员这个职业,不会消失,甚至,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现在的状况是,配音机构比从前多了,但市场运作能力不够,倒是香港、台湾的一些机构操作管理方面成熟得多。  另一方面,我觉得配音演员要往成为语言艺术家的方向努力,不要把自己框死。当你成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后,会发现可以发挥的舞台非常大,天地宽广。我身边的配音演员有才干的很多,客观冷静地看待译制片和配音事业,会对这一行当有真正积极乐观的认识和态度。徐燕:夸奖和比较  那个年代文化封闭得太久了,译制片是一种积蓄已久的爆发。我们的民族具有种种丰富的感情,包括爱,亲情等等,但都被压抑了,当看到外国电影,听到那些不一样的声音形象,演员的感情和表演才能得到宣泄,观众也马上发出了共鸣。  但译制片的创作和制作,在创作时间上就没有可比性。原片导演以及各个部门的创作人员长时间酝酿、磨合、协调才制作出一部电影,译制片导演虽然也看许多背景资料,但只能在短时期内尽量理解原片。而且导演领会之后,配音班子的搭配、演员对导演意图的接受和领会,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演员在配的过程中,自己时常也会有新鲜的感受冒出来。从目前的国情来看,不少人以看字幕为主,但在看字幕的同时,必然损失了一部分画面,这样在听觉上是享受了原片,视觉上就不可避免地受损了。所以高质量的配音还是应该有需求有市场的。
众声传媒配音网www.cnpy.net)小编收集整理,配音热线:18008176548  咨询QQ:1003125585  1006125585 (注:配音)